各位奋战在科研前线的战友们,你们是否曾在凌晨三点的细胞房里,在显微镜下盯着细胞培养瓶里可疑的那些小黑点,纠结这到底是细胞碎片还是污染,这细胞还能做实验吗?事实上,细胞碎片和微生物污染都有其明显的特征,了解这些特征,我们就能够简单有效地将它们区分开。
01
细胞内黑点和细胞外黑点的区分
细胞内黑点:首先需要明确的是,细胞内的黑色颗粒既不是碎片也不是污染,是细胞器及细胞外分泌泡,属于细胞自身的结构及特性。不同类型的细胞,胞内颗粒的数量可能不同。培养条件也会影响细胞内颗粒的数量。
▲ 细胞内黑色颗粒为自身结构特性
细胞外黑点:通常为细胞碎片、细胞代谢产物或血清中的磷酸钙沉淀(此文中统称为碎片),常常与污染混淆。
02
常见的细胞培养微生物污染类型
最常见的微生物污染为细菌、真菌、支原体污染。真菌与碎片差别很大,真菌通常为白色圆球状或白色菌丝状,碎片是小黑点,不难区分。
▲ 真菌污染的两种典型特征
而支原体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见的,必须要用PCR等实验手段进行检测。在此不做赘述。
然而,细菌(特别是球状细菌)与碎片却极为相似,显微镜下呈现为小黑点,分布于细胞周围。区分细菌和碎片则是此文的重点。
03
从形态、运动和增殖特点区分碎片和细菌
4倍或10倍物镜观察,可以初步判断黑点分布情况,但看不清形态,不容易判断。所以我们首先要将物镜调到20或40倍,再进一步观察黑点的特征。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判断:1. 形态特点 2. 运动方式 3. 是否增殖。
● 看形态
碎片通常是不规则的,有圆形有多边形,大小不一,分布不均匀。细菌形态规则,呈杆状、球状或线状,具有高度重复性,分布较为均匀。
▲ 左:细胞碎片 右: 细菌污染
● 看运动
碎片可分为贴壁或悬浮两种状态:贴壁的碎片不会自主运动,而悬浮的细胞碎片会随液体轻微震动或缓慢飘动(越小的碎片越容易震动,震动频率越高)。
细胞碎片或分泌物是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,正常培养过程中细胞代谢和死亡无可避免,大多细胞系都会有类似情况,只是不同细胞系碎片颗粒多少会有区别。颗粒会动是基于高中时期所学基本物理原理-布朗运动,根据其他细胞库细胞照片情况,只要拍摄比较清晰的,都可以看到细胞外黑色颗粒,这些碎片只要是悬浮在液体里都会做布朗运动。JCRB细胞库延时摄影信息可以更明显观测到碎片位置变化,是布朗运动的时间积累结果。
▲ 细胞生长延时摄影(来源:JCRB细胞库)
细菌不会贴壁,无鞭毛的细菌不会运动;有鞭毛的细菌会定向游动、原地打转、震动,细菌这几种运动方式经常是同时存在的。细菌相比于碎片,运动速度要快得多,运动幅度也会更大。
▲ 碎片随着液体轻微震动
▲ 细菌快速运动
● 看增殖
碎片不会增殖,但细胞逐渐死亡或细胞密度增大,碎片都会逐渐增多。随着培养时间延长,培养基中的血清也会缓慢析出沉淀,导致黑点变多。但培养基不会浑浊。
现在我们大部分时候培养细胞都会加1%青链霉素双抗(也称为P/S)预防细菌污染,然而有一些细菌不在P/S抗菌谱中,一旦落入培养基就会开始增殖。
大部分细菌会在1-2天内爆发式生长,导致培养基浑浊,肉眼可见流沙状物质。
也有少数种类细菌会受到双抗的影响,增殖速度没那么快。当比较难判断的时候,我们可以使用不含双抗的培养基过夜培养,观察黑点的增殖情况。
▲ 细菌污染导致培养基浑浊
04
涂平板菌检
如果通过以上三种方法还是难以判断,还有一招——将培养上清涂布细菌培养平板进行验证:取细胞培养上清,无菌环境下涂布细菌专用的固体培养基平板,置于生化培养箱培养24-72h,观察是否产生菌落。此方法更准确,但要求实验室有微生物培养设备和材料,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。
▲ LB平板菌检(左:阳性 右:阴性)
总之,面对细胞中的小黑点,我们无需过分恐慌。只要我们深入了解细胞碎片与微生物污染的特征,并掌握正确的判断方法,便能轻松应对。
上一篇: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有什么区别
扫一扫,关注公众号
©2025 进入新利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鄂ICP备2020018368号-2 技术支持:化工仪器网 Sitemap.xml 总访问量:174835 管理登陆